Wednesday, November 17, 2010

Sunday, November 14, 2010

Monday, November 8, 2010

New Balance

广 告 与 寿 司


从广告人的角度来说,广告的成功在于观众吸收讯息后会有什么行动,虽然这种效果不绝对是立即的。反观从观众的角度来说,这只是喜欢与否的问题。当创意这词被放大的时候,众人的讨论又开始浮上台面。创意的发挥就好像老练的寿司师傅开始思考如何应熟客要求,要用相同的原料做新的创意寿司。其中的要诀就是‘拿捏’。如果使用了A食材,那B和C该发挥怎样的功效。当鲑鱼和芒果成果融合的时候,还保留食材原味,那成果当然是好的。然而,只有师傅是这么认为的。
再新鲜的食材也需要紧实有嚼劲的饭团,所以师傅常常熬夜变出了新口味,却忽略了寿司的主角,饭团。
成功的广告不一定非得天马行空,但创意绝对是拿捏的好。Mnemonic洗脑类型的广告也不能归类为烂广告。厂家就是希望你能告诉普罗大众,止痛止痒就要用无比膏,不需要有剧情,不需要搞笑,不需要感动,不需要数据,更不需要创意。虽然故事的结果是,观众看电视一听到熟悉的蚊虫滋滋作声就立刻转台。可喜的是,不久之后,他家野餐时也带上了无比膏。

Wednesday, September 29, 2010

Friday, July 23, 2010

生命中的最后一件事,是开车!?

一直对安全驾驶的广告情独钟,直到去年的这个时候,有了一个深刻的体会。当时的思考模式是’如何让驾驶者能对扣上安全带这个动作能和亲情,友情联想在一起’ 时隔不久,我就有了把‘扣上’的这个动作和亲人从身后抱前来的感觉。当时在笔记本写下的note 是‘buckle up,love from behind'。一年后,在一个经常游览的马来西亚汽车论坛里,看到了他们介绍了一个美/英国的组织,PSA(类似于Ministry of Transportation)也有一个几乎一模子的广告,说的是,太太和可爱的小女儿从背后抱着他的父亲。整个影片感觉非常好,也赋予‘扣上’这个动作有了更深一层的意义。虽然事后看着youtube点击已超过9百万的人数,久久,久久不能自己。

过去事就没办法了,这次的经验即不是自豪,而是觉得,要了解别人才能想出合适的想法。如果以后有机会的话,我的新想法会是注重于更贴近生活的意义层次。开车,都有一个目的地,生活也有目标。我们当中都会有一些大大小小的事在不久的将来的等待我们去完成,但是,如果因为种种不良的习惯或习性而造成开车变成人生中做的最后一件事的话,那是何等可惜。

Tuesday, July 20, 2010

等 | Nikon D400

当大家都在议论纷纷地讨论着Nikon的D400究竟何时面世和它细节之余,对此,我当时脑海里便闪过一个画面。
很简单却也很触动人心的画面。
-等待。
我们在漫漫路途上都在等待某些事,某些人,某些日子。我们等,不凭空想像,因为我们知道它将出现。
当手握着D400时,我们在等待着那关键的一杀那,那光线,一个预测动作,感觉 ,尝试用最好的设备去捕捉那个镜头。等的决心并非每个人都能拥有,既是是有了决心,却没有实际执行的能力。这表示,你需要它在关键的时候发挥所长,把赤裸裸的想法呈现在你眼前。在它还没面世之前,我们等待,因为它值得被等待。一旦拥有了,它陪我们等待。

Saturday, July 17, 2010

Advertise on Facebook, about yourself

在不是很久的将来,剑桥字典里应该已经有了Facebook这个名词,所以我们日后打字的时候,‘Facebook’这个词下面应该不会有红色的警示线。关于facebook的一切也就等于关于我们想让别人知道的一切。打开一个人的facebook首页,他/她会告诉你,我就是一个如此,那般,这样的人。他/她的朋友,他/她所‘like’的事物,食物,品牌,音乐,电影,书籍,信仰,国家,活动,都在为她/他朔造一个形象。‘喜欢’这个选择和‘sponsorship’有着异曲同工之妙,就是要让自己和某样东西沾上一点边。
有人大喊:我是一个rocker,文学家,音乐家,摄影好手,自由主义者,运动员,宅男,知识份子,哲学家,还是一个纯粹是无所事事,或愤世嫉俗的人。
从朋友的‘量’来分析,除非你特别帅或是一个美女,否则朋友的量应该不会超过七百个。如果真的超过了,那代表她/他真的怕寂寞,喜欢和陌生人大团员,或者,你是个明/球星,或很富争议性。有一些,他/她的Facebook就有着PDA的功能,只要一眼瞄过,你知道她几点上班,几点吃饭,几点和同事吵架,几点买了LV,几点看了Avatar,几点到家。Facebook已经是我们可以为自己朔造形象的最佳平台,而且,是免费的。

‘第36个故事’ 是关于感性社会的故事

Wednesday, July 14, 2010

Kansei

感性社会

最近看到一位日本作家使用‘data社会’形容了我们当下的世界,也给了我极大的启发。
多年前的工业革命带给了人们一个崭新的生活环境,一个新的起点。以往,你能使用‘成果典范’的思考模式来经营你的生意,也就是说,你能准确的预测你注重的‘过程’能有高成效的决定你成功与否。因为当时的竞争是少的,跟如今比起来,仿佛世界还是静止的。
随着日新月异的I.T产业,我们接下来面对的是一个未知的领域。我们是一步步的的靠近‘过程典范’。而现在这所谓的资讯社会充斥我们生活的一点一滴,我们所在意的过程,分分中会被各种因素而影响结果。我们处在一个时代,一个用质而不是量来处理我们每天接受到的资料,从而转换成资讯。
当看完一场电影,还是出席了一个演讲,我们会听见有人说‘感觉没吸收到什么新的资讯’或‘没什么特别’。这个现象代表着,资讯社会已经转换成感性社会。
如果把这个理论用在广告或行销行业里,感性社会所需要的正是感性资讯。一个超市里陈列的洗衣粉种类可以有很多种,除了价格上和包装的优劣势之外,感性资讯的表达正是如今很决定性的关键。感性的资讯是有意义的附加价值,让你和它建立起一个共鸣。无论是商人还是相关行业都必须知道,洗衣液洗的不是衣服,而是你的观念。